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演讲 > 正文 >

沂蒙红色故事演讲稿比赛范文(精选3篇)

来源:演讲 日期:2024-03-20 浏览:

【www.xunbaoguo.com--演讲】

【篇1】沂蒙红色故事演讲稿比赛

说起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这些名字,你未必听说过。但提到“沂蒙六姐妹”,你一定肃然起敬,这几位共和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姐妹组合”,就是由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组成的。在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不分昼夜,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纳军鞋、护理伤病员等,战役期间,六姐妹和她们的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忙碌着,操劳着,每天来回20多里山路......

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大众》发表了题为《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的革命献身精神,称她们为“沂蒙六姐妹”。2009年,山东影视集团拍摄的电影《沂蒙六姐妹》更是将“沂蒙精神”再一次推向现代生活的千家万户。

为弘扬和传承沂蒙六姐妹精神,20***年5月,由迟浩田将军亲笔题写“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建成开馆。这里先后被确定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

踏入“沂蒙六姐妹”纪念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映入眼帘,作为一名历史学专业出身的当代青年,曾听过无数辛勤耕耘的老师站在三尺讲台讲着“历史是不能被忘记的”的遵遵教诲,而今天,当我站在沂蒙六姐妹的雕像前,当我面对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铮铮誓言,我肩上的责任变得沉重起来,是的,历史是不会被忘记的。浩瀚的历史银河中,或许沂蒙六姐妹的故事只是极其渺小的一部分,但其绽放的不朽光芒足以照亮后人前进的路,为我们今天的担当与责任点亮一盏明灯,沂蒙六姐妹等英雄群体的事迹感染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为我们继续砥砺前行增添动力。

沂蒙山区养育了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无私奉献的大山里的人民,山是人民的靠山,而人民也努力为前线奋勇作战的将士们提供可靠的支援与保障,纪念馆里有这样一组数据让我心生震撼:仅有400万人口的沂蒙山区,就有20万人参军入伍,100多万人参战支前,10多万先烈血洒疆场。这一个个鲜明的数字萦绕在我心中,“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最后一粒粮食送军粮、最后一块布料做军装”的感人场面亦生动地展现在我眼前,我不禁发问:是怎样的动力与信念,让沂蒙山区的人民甘愿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勇往直前、无畏牺牲,参观完毕,我的心里也有了答案,我想,大概是信仰这两个神圣却踏实的字眼吧,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这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亦是沂蒙人民心中坚定的信仰、向前的力量。

革命、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枪林弹雨中的较量,也是后方储备的博弈,巾帼不让须眉,年轻的男子汉们奔赴前线,有本领、有担当、有坚强意志的沂蒙妇女也尽全力支援前线的战斗。1941年,在山东省妇救会的号召下,沂蒙根据地的广大妇女走出家门,积极参加识字班,“识字班”成了许多大姑娘、小媳妇的代名词。

在解放战争期间,她们六姐妹中年纪最大的也只有二十岁出头,在村干部和民兵都奔赴前线的情况下,她们主动担负起拥军支前的重担,带领着全村的男女老少给部队送弹药、运粮草、救伤员,不怕牺牲。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沂蒙六姐妹”的精神历经岁月洗礼芳华不褪,依然且将永远熠熠生辉。抚养40多名革命后代、自己痛失4个亲孙子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未婚夫牺牲后、终生不嫁的“永远的新娘”李凤兰,“谁第一个报名参军俺就嫁给谁!”的沂蒙红嫂宋炳锋,与四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家里一贫如洗撕扯衣服大襟做军鞋的杨化彩......在沂蒙山区,像这样的英雄事迹还有很多很多,这一件件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都值得被历史铭记、被人们用心牢牢记住,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

在这片热土上,还有着无数这样的“六姐妹”,这些人,都是沂蒙山区普通的妇女,她们可能并不识字,也并不清楚自己的伟大,但就是她们,用最质朴的人性和最伟大的母爱,滋养着中国革命,谱写了一曲曲无名的赞歌。共产党人就是靠着人民本心中的信任,一步步实现着中国梦。

【篇2】沂蒙红色故事演讲稿比赛

传承革命精神,共享创新发展。“全国首届践行红色精神党媒宣传·沂蒙行”融媒活动近日在山东临沂启动。在这场由中国报业协会和中共临沂市委主办的活动中,追寻革命先辈的行迹,重走红色革命地标,感悟红色思想的强烈脉动,成了参与者最为强烈的感受。

英雄孟良崮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中,珍藏着两张珍贵的照片。第一幅照片的名字叫作《敌人就在那里》,照片上一位老大娘正在给一位年轻战士指路。这张照片,拍摄于1947年5月16日上午,这是孟良崮战役最为激烈的时候。

这位年轻战士就是某部炮兵连长施夫俊,当时他刚刚接到上级的命令:立即摧毁整编八十三师设在刘家河疃粮店里的一个团指挥所。

施夫俊接到命令后,却在地图上怎么也找不到目标的具体方位。战机稍纵即逝,刘家河又是个大村庄,占地面积很广,不熟悉状况的人很难在第一时间找到粮店的具体方位。施夫俊焦急万分。

正在施连长束手无策时,一位破衣烂衫、满脸皱纹的老大娘来到施夫俊跟前,冒着生命危险向他指出了粮店的具体位置。而此时,活跃在战斗第一线的战地记者摁下了快门,记录下了这个精彩的瞬间。

在紧张的战斗中,施连长焦急的心情和这位沂蒙大娘毫无畏惧的表情跃然纸上,成为了历史的永恒。

第二张照片上的主人公还是施夫俊。这位老人在应邀参加孟良崮战役胜利60周年庆祝活动时,深情地回忆起炮火纷飞的岁月,和沂蒙山区的军民鱼水情。

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鼓舞激励着人们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

沿着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足迹,重温中国革命历史和红色记忆,不仅可以从中汲取无尽的精神滋养,还能获得前行的力量。中国报业协会副理事长刘亚东表示:“只有持续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扎实苦干、奋发进取、勇于担当,让广大党员干部在精神上有支撑点,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才能确保党的新闻事业薪火相传。”

沂蒙红嫂情谊长

“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在沂蒙红嫂纪念馆,沂蒙红嫂原型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大姐李桂芳、拥军妈妈胡玉萍等感人故事,凭借遗留的资料物件,呈现出峥嵘岁月的动人色彩。

被称为“沂蒙红嫂第一人”的明德英,是沂蒙红嫂这个先进群体的杰出代表。1941年冬,日军纠集5万兵力对沂蒙根据地进行大扫荡。11月4日,日伪军重兵包围驻沂南县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一名八路军小战士在突围中身负重伤,晕倒在明德英看守的墓地里。

明德英发现小战士以后,将其机智地救下,并随即把小战士隐藏到一座空坟里,为他包扎伤口。因为失血过多,小战士已然缺水休克,在敌人的围追堵截和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明德英毅然用乳汁将小战士救活。随后,明德英和丈夫李开田倾尽所有救护小战士,把家里仅有的一只老母鸡杀了熬成鸡汤,为小战士滋补身体。

这位小战士,名叫庄新民。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他伤愈归队,重返战场。但是,这份恩情,他一直记在心中。

新中国成立以后,庄新民一直在大海捞针般地寻找明德英夫妇。功夫不负有心人,直到1955年,庄新民才找到明德英夫妇。此时的明德英早已头发斑白,满脸皱纹。

这份救命之恩,庄新民非常看重,他不仅将李开田、明德英接到上海,还亲切地称呼明德英为哑娘。庄新民早已把明德英夫妇当成他的再生父母。

后来,著名作家刘知侠以明德英和庄新民的事迹为背景,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这部小说相继被改编成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电影《红嫂》等各类艺术作品。

建设美丽新农村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沂蒙精神却继续散发着活力,引领着沂蒙人民走上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旅程。

在临沂市兰陵县代村,秋收的美丽景色呈现在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当中,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农业公园,园区内,不仅有万亩花海,还有穿梭其中的小火车,将现代农业与旅游元素相结合,生动展示了兰陵作为“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南菜园”的美丽画卷。

虽然这里叫作代村,但是在“时代楷模”、代村社区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的带领下,这里已然从一个穷村、乱村、老大难村,变成了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乡村振兴排头兵。

更加不同的是,在兰陵国家农业公园不远处,还开发了占地100亩的《印象代村》古村镇。在这个古村镇中,除了有民俗区、小吃区、百货区等常见的旅游设施,还特别设置了代村村史馆。

村史馆里,不仅收藏着代村之前的老照片,还有来自代村村民家里的农具,展示着多年以来,代村村民生活的沧桑巨变。其中,最新的收藏品之一是两张证书。其一是王传喜代表代村村集体向兰陵慈善总会捐款200万元时,帮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证书;其二则是在代村村集体向湖北捐赠200万元的基础上,王传喜再一次来到兰陵县慈善总会,将代村村民、居民、员工、商户为湖北抗击疫情捐赠的1085187元善款交到兰陵县慈善总会时,获得的捐赠证书。这两张证书,不仅是代村人民的心意,也充分彰显了代村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担当。

“我们留住这些老房子、老设施、老物件。不仅是为了留住乡愁,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住美好的记忆。”王传喜笑着说。

“作为革命老根据地,临沂这片红色土地是党的新闻事业的宝地,是激励报业同仁不忘初心、攻坚奋进的红色教育基地。”山东省报业协会会长许衍刚表示,传承革命精神,共享创新发展。为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出谋划策、献计献力,不仅是新时期新媒体的任务,也是使命。山东省报业协会副会长、临沂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勋建表示:“希望可以将沂蒙精神挖掘好、传承好、弘扬好。用媒体的平台和智慧,把沂蒙精神传播得更广、更远。”

【篇3】沂蒙红色故事演讲稿比赛

1、少年游击队

1934年,红军长征离开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留下的赤卫队员们,在县苏维埃李***的领导下,决定到山里去坚持游击斗争。李***的儿子苏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细妹、冬牙子都想跟赤卫队去打游击,但因年纪太小,李***与李公公都不让他们去。天黑时,孩子们悄悄离家去找红军,但找了一天也没找到。白匪团长带领匪徒闯进了村子,屠杀了全村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为亲人报仇的种子。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在一次战斗中,李***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并打死了白匪团长。红孩子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

2、两个小八路

1943年,八路军小战士孙大兴腿部受伤,组织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于是孙武两人便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的外孙身份在刘集隐蔽起来。日伪军强拉民夫,在田镇长家囤积粮食。大兴和小武乘夜色钻进田镇长院内,放火烧了敌人的粮囤。他们的冒险行动打乱了组织的安排,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日寇蓄谋更大的扫荡计划。一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走,随即开来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军。老靳带着大兴和小武,摸清了敌人的真正意图。紧要关头,大兴毅然决定自己留下吸引敌人,让小武带情报向部队奔去。独立三团得到小武送来的情报,立即行动部署战斗。敌人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3、草原英雄小姐妹

这是一个当年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的真实故事。

蒙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一天,她们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风雪。羊群经不住暴风雪的袭击,顺着风势越走越远。姐妹俩冒着刺骨的风雪,一路保护着受惊的羊群。龙梅为救一只埋进雪里的羊和玉荣、羊群失散了。待她找到玉荣时,发现妹妹光着一只脚在走路,那只光脚已冻成了坨子了。龙梅急忙脱下自己的靴子给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冻在了脚上,脱不下来。她只好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冻僵的脚,背着她艰难地往前走,走着走着,终于倒了下去。由于铁路工人和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及时赶到,姐妹俩和羊群都安全脱险。龙梅和玉荣受到了共青团中央的表扬。

4、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她觉得很面熟,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呀,这不是毛***吗!”

二婶拉着毛***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说:“毛***,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呀!”

毛***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一直谈到天擦黑,毛***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杨大娘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毛***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5、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沂蒙红色故事演讲稿比赛视频 沂蒙红色故事演讲稿比赛获奖作品

本文来源:http://www.xunbaoguo.com/fanwendaquan/50511/